【新聞報導】傳教語言學論壇清大登場 收錄19世紀客家文化【客家新聞20250330】

第12屆傳教語言學國際論壇,首次來到臺灣清華大學舉辦,來自各國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,其中也不少研究,客語傳教相關的學者,學者表示來自瑞士的巴色差會,19世紀後半來到亞洲傳教,由於客家人對其接受度較高,因此漸漸只在客家地區傳教,透過傳教士的紀錄,將客家人民族特性、語言文化,乃至於醫療等都完整收錄。
「你與我同在,你與我同在。」
神學院的學生們,跟著老師朗誦客語,為了傳教,努力學習在地方言,拉近與在地人的距離。
早年歐洲傳教士,來到亞洲傳教所留下的文書,成為記錄語言變遷的珍貴史料,3月下旬一場國際研討會,匯聚各國專家學者,探討大航海時代的傳教士們,學習東方語言的方式等議題,來自德國的學者韓可龍,則針對17世紀傳教文獻中的,閩南語調進行深入研究。
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Henning Klöter韓可龍:「那個時候描述聲調用一些,我們現在會覺得,很奇怪的比喻,比如說這個音節的發音,好像是比較像罵人,非學術性的一種比喻。」
學者指出,來自瑞士的教會「巴色差會」,早期來到深圳地區傳教,由於受到當地客家人的歡迎,便繼續留在當地傳教,透過傳教士的筆記,將當時的語言、民俗節慶,教育改革等方面都記錄下來,並進行建檔,甚至有德國醫生,出版《醫界客話讀本》,作為下一代傳教士學習的教材。
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毓中:「讓德國的醫生去學習客語,然後怎麼樣去跟客家的病人,進行很好的溝通。」
學者爬梳史料發現,當時傳教士甚至記錄下,客家社會中男女平等,對客家女性的勤勞給予高度評價,這場研討會,除了讓東西方傳教的語言變遷,有更多的討論,也揭開百年前,傳教士前來東方傳教的神祕面紗。
新聞來源:https://www.hakkatv.org.tw/news-detail/1743308312399454?label=%E5%AE%A2%E5%AE%B6%E7%84%A6%E9%BB%9E